下班的路上,想着回家无事,正思量着找点什么事情打发无聊时间,突然就想到了省图书馆,正好离得不远,不妨去看会儿书。主意一定,到了小西门龟背便打弯去了图书馆。来到了期刊阅览室,可能正值吃饭时间吧,看书的人廖廖无几。找了几本书,回到座位上便开始看了起来。
阅览室非常安静,偶尔听得到几声轻轻的脚步声和翻页声。看了几页,思绪竟离开了书本,飘散开去。此景此情,让我仿佛又回到了大学时代泡阅览室的时光。弹指一挥间,已经走出校园10年,青春已褪色,容颜已苍老,许多学生时代曾有的东西都离我而去了。就说看书吧,经常在周末或不想晚自习的时候去学校的图书馆,一坐就是几个小时,常不知饭时已到,天色已晚,仍恋恋不舍离去。
其实学校里有很多地方可以看书,宿舍、校园的某个角落、教室,甚至是球场边的长椅上……但还是喜欢往图书馆跑。这地方说来奇怪,不知是藏书较多书卷味重了,还是大家都在埋头看书形成的群聚效应,有一种很强大的“阅读的气场”,人至其中,便能静下心来看书了,不管来之前多浮躁、或者多不情愿,都会被这种气场改变,而在其它地方,是根本不会有这种感觉的。正因如此,整个大学都把图书馆视为首选的看书的地方,一页页,一本本,图书馆记载着我的大学时光和属于象牙塔的青春年华。
世事变幻,红尘多扰。工作后,基本就没怎么看书了。特别是网络挤占了书籍的存在空间,依赖上了手到擒来的搜索引擎,盲从和沉溺于网络的纷繁芜杂和新鲜奇幻,习惯了那些快餐式和消极式的娱乐方式,书本离自己越来越远越来越陌生了。即便床头就摆着一本书,也懒得翻几页,更多的时候,是躺在床上抱着本本看些有意思或很无聊的电影、电视剧。所以今晚突然有这种看书的欲望并走入阅览室,很是惊奇。
图书馆的那种“气场”依然存在,我落座的那刻开始,竟然能清静下来了,眼睛在字里行间游走,不再是那种浮光掠影、心不在焉式的看了,而是能真正用心去阅读了——看完一篇还会掩卷沉思;看到精彩词句还会反复默念几遍,心无旁骛,唯有文字及其意境,完全沉浸在书海里了。这或许才能称为真正意义上的看书吧,或者称之为“深度阅读”。这种感觉再次被找回来了,惊喜得有些虚幻,感动得有点想叫。虽然没有达到高尔基所说的那种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的境界,也着实让我唏嘘了。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我们看书,自然是为了汲取书中有用的东西,或是经营赚钱之术,或是为人处世之道,或是修身养性之法,或是博古识今之路,让自己有见识、有文化、有涵养、有素质。但我以为还有另一个重要作用,那就是享受那种看书时的平和宁静。人生浮华无常,我们总是在努力逃避凡尘俗世的窠臼和羁绊,追寻着那怕是片刻的安静而单纯的时光,和一方心中的净土,让自己的灵魂得到歇息和洗涤。拿一本书摆眼前,进入如前所述的“深度阅读”状态,感受书香,领悟书意,逃遁或化解因为种种物欲或情欲而生的心浮气躁、烦恼苦闷、落寞迷茫、伤心痛苦……这难道不是一种很好的人生排遣和修身养性的好法子吗?正所谓读者之意在于书内,亦在书外。
心中一拧,思绪收回来了,眼前念中,只剩一书。找回了那种久违的读书的感觉,好好地珍惜,贪婪地享受吧!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