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拉OK上世纪六十年代诞生于日本,八十年代末期传入中国,是一个“泊来品”。其日文原意是“无伴奏乐队”, 就是唱歌时没有真正的乐队伴奏,只有影音伴奏。卡拉OK进入中国迅速风靡神州大地。我还记得九十年代初期上高中时县城两边的街道,一到晚上便摆满了由电视、音响和话筒组成的卡拉OK摊子,一块钱唱一首歌,吸引了众多路人献唱和围观,成为小城一景。时至今日,这种“草台班子”式的卡拉OK早已消失了,但其“升级版”——量贩式KTV在大城小镇中随处可见,卡拉依然OK。
卡拉OK在KTV里热度不减,窃以为大概是以下三方面的原因:
一是歌星情结。很多人特别是少男少女,总是会被那些歌星所吸引,看到他们在舞台上星光四射,在聚光灯下从者如云,名利双收,从而生产或大或小的“明星梦”。能够踏入星途的自然是少数人,大多数人只能成为喜欢和模仿那些歌星的粉丝,不断翻唱其歌曲,并有在别人面前“秀”一把的欲望,而呈现一种“亚明星梦”意识和状态。KTV为这些人提供了一个小小的舞台和一批小小的观众,用自己的歌声赢得别人的掌声和赞许,恍惚间自己仿佛就是那个歌星,一种成功的满足感总是会让人十分快乐。也有一些有些中老年人,怀念自己青春时的美好时光,通过演唱旧时的歌曲,舒发怀旧的情感,但又不便于在众人面前演唱,KTV包房这个小小的空间,满足了他们的愿望。
二是音乐欣赏。或许很多人对此很不以为然,其实不一定要听《命运交响曲》或《梁祝》才叫欣赏音乐;也不是要在大剧院或录音棚才叫欣赏音乐。所谓欣赏是一种心理层面的感受和认同,如果能够用心聆听,无论听什么,无论在哪听,都可以称之为欣赏。KTV里卡拉OK音响传出的高分贝音乐,在一个相对狭小的空间里掩盖过一切,耳畔只有音乐的强力冲击,产生别样的感觉,让你进入一种静静而坐、定定而听的“欣赏”状态。有那么些人进KTV不为唱只为听,则也就不足为奇了。当然,那些自认为有几份“声色”的人,会拿起麦克疯跟着音乐和字幕而唱。自己的人声契合在伴奏的音乐声里,高低长短丝丝入扣,产生一种琴瑟和鸣的美妙感觉,巨大地取悦自己,也取悦别人。
三是社交需要。在聆听中,在欢唱中,在一种快乐轻松的氛围中,人总是容易卸下面具,敞开心扉,从而有助于事情向好的方向发展——矛盾调和,前嫌冰释,了解深入,情感升华。所以无论是商务性请客,还是私人性约会,还是朋友间聚会,KTV已经成为很多人的首先地点。在心理学看来,人的思想情绪这种“主体”会部分或全部地受“客体”的影响,很多心理医生很注重客观环境的营造,为的是产生一种积极气氛,从而有助于交流沟通和患者的心理康复。KTV里自然会有一种“KTV气氛”——唱者沉醉,听者入迷,再加上几杯酒的酒精作用,有助于社交的开展和深入。从这一层面上说,K歌和吃一顿饭、看一场电影的性质是一样的,用愉快的过程取得想要的结果。
表面说,喜欢K歌是一种兴趣爱好,深了说,是对快乐的孜孜以求。因为无论是得到别人的赞许,感受音乐的魅力,还是获得社交成功的喜悦,都会产生一种心理上的满足感甚至是优越感、成就感,这种感觉让人沉浸在快乐里。人总在用各种手段、通过各种途径追求快乐,KTV提供了这样一种手段和途径,难怪那么多人总是喜欢往KTV跑了。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