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复兴时期西班牙作家塞万提斯的《唐吉诃德》塑造了一个充满幻想、行为可笑的骑士形象。出于对现实的憎恶,作者的本意是通过唐吉诃德这一形象对当时流行(特别是流行于宫廷贵族特权阶层)的骑士小说进行反讽,嘲讽那些封建贵族所推崇的所谓骑士英雄不过是不自量力、脱离现实、自以为是、处处碰壁、徒有虚名之辈,进而揭露社会的黑暗,抨击教会的专横,揭示人民的困苦。
虽然作者在小说的最后让唐吉诃德幡然醒悟,觉得自己就是一个疯子,让这个一直生活在幻想中的“神”一样的人回到了现实,回到了人间,算是整篇小说讽刺戏谑基调的“正途回归”,显示出一部不朽艺术作品正面普世价值及警醒意义。不过这部作品给读者留下印象最深刻的,依然是唐吉诃德这一人物荒诞不经的所作所为。很显然,原本的唐吉诃德是取笑和讽刺的化身,是否定及贬义的标签。
时过境迁,那个黑暗的时代已经过去,所谓的骑士也早已湮灭在历史长河中。《唐吉诃德》却一直流传至今,风行世界。在历史的演变中,唐吉诃德的象征符号意义不知不觉渐渐转化,如今已多被用来指那些勇敢坚持自己的理想,敢于挑战困难及社会不合理现象、不顾众人嘲笑仍坚持一己信念之人物。这一形象已经具有了正面和积极的意义。
以上这些有点扯远了,其实是我5月12日跟随凌翼天翔走团结至富民一线,到达风摆山看到那些巨大而缓缓转动的的风车时,突然就想到了可爱的的唐吉诃德。小说里唐吉诃德把大风车当成巨人,不听随从桑丘的劝说,也不顾及自己的安危,骑着瘦马拿着长矛冲上去与之大战的经典场景又呈现在脑海里。而当我想到现代唐吉诃德所蕴含的积极意义,看着一路上顶着酷热、满头大汗往前走的同行驴友时,又突然觉得,每个驴友其实都是“唐吉诃德”。
首先,驴友和唐吉诃德一样,执着于自己的理想。每个驴友心中都有自己的理想,或进行一次远足,或攀登一座高峰,或尝试一次露营,或体验一次自驾。近的可能走一次7+4是自己的理想,远的可能去一次西藏穿越一次无人区是自己的理想。为了自己心中的理想,做着体能、时间、装备及金钱等各方面的准备等待时机去实现,而不会在乎别人对自己说:放弃吧,这对你是Mission impossible。
其次,驴友和唐吉诃德一样,敢于挑战困难。驴友不是天生的,或者从爬猫猫箐开始,或者从走健行道开始。当我们不满足于猫猫箐的高度和健行道的长度,便开始向“更高、更远、更强“的目标迈进。于是终于菜驴变成强驴、强驴变成疯驴,这一蜕变过程其实就是驴友敢于挑战困难,不言放弃的”驴行漫记“。每个驴友都会有一次或多次刻骨铭心的痛苦到快要放弃的经历和记忆,但是最终还是坚持了下来,因为我们都有着唐吉诃德那股子狠劲。
再次,驴友和唐吉诃德一样,有颗热心助人的心。唐吉诃德种种荒诞行为的根本,还是因为他太热心了,他以为自己能锄强扶弱,匡扶正义,结果却处处闹笑话。用一句通俗的话来说,就是好心办了坏事儿。不过,当驴友把自己带的美食拿出来与大家分享,当驴友把自己背上沉重的包拿过去背着,当驴友在下坡时伸出手牵扶自己,当驴友在身边不断地打气鼓励……,恐怕没有人会说驴友的热心办了坏事。我们只会感受到家人一样的温暖,战友一样的关怀。
最后,驴友和唐吉诃德一样,是吃饱了没事儿干的。把《唐吉诃德》当作一部黑色幽默小说来看也未尝不可,因为唐吉诃德把风车当成巨人、把旅馆当成城堡、把羊群当成敌军……无不充满了喜感。他的所作所为以一个正常人来看,绝对是吃饱了撑的。驴友也经常干有些人看起来可笑的事情,比如2天暴走100公里,一天爬2座4000多米的山,开车100多公里去爬一座小山……所以有人戏称驴友也是一个吃饱了没事儿干的群体。驴友的疯狂、执着所透露出来的那股可爱的傻劲儿,和唐吉诃德如出一辙。
暂无评论内容